原型結構工程顧問有限公司X-SITE 途中

建築類型 / 展覽、臨時建築
項目狀態 / 2022完工
構造系統 /
鷹架系統-立架P42.7x2.5 (STK400)
鷹架系統-交叉拉桿P21.7x2.0 (STK400)
鷹架系統-工作板橫架P42.7x2.5(STK400)
翹翹板-主構架Box 100x100x2(STK400)
翹翹板-斜撐Box 50x50x2(STK400)
翹翹板-基座Box 50x50x2(STK400)
基地位置 / 台北市立美術館
合作團隊 / 聲音藝術家王仲堃、法國藝術團體 hellobastworkshop、空間設計劉佳豪、裝置設計郭仲輔
攝 影 / 丰宇影像




  • 本案為鋼構造臨時性建築,兩側牆體鷹架以鋼構立柱、交叉拉桿、踏腳橫架組合成一穩定系統,中央蹺蹺板機構則是以焊接鋼構方管桁架系統構成。因受限於不破壞既有地板鋪面,整體以可調型基座底板作為地面定平策略,以整體連續量體的自重產生的摩擦力抵禦側向風力,並在角隅設置抗風斜撐以減少受風產生的晃動。




    團隊預計在北美館的戶外廣場,豎立起兩道8公尺的高牆,並夾縫出寬約1公尺可供穿越的走道。中間的構造為一大型蹺蹺板通道,配合頭尾兩側的阻尼器減緩震動,觀眾腳下的地板會隨著重心轉移以±4°的傾角平緩地落下或抬升;蹺蹺板的地板內裝載5000顆鋼珠,也將隨裝置的傾斜而流瀉出聲浪。
     
    通道兩側的壁面以繩索密接構成,行走時可感受指尖撥動繩索的觸感;隨著蹺蹺板的飄盪間,或隨著陽光的照射角度與視覺變化、甚至是挪移身軀時改換的觀看視角,包覆在高牆牆面上的雙層網格將出現「摩爾紋」的條紋干擾現象,儘管看似動態卻紋風不動,為觀者帶來視覺上的動感以及閃爍。
     
    首獎團隊強調在疫情時代下,雖促進虛擬世界的發展,卻也因而減少真實感官的感受,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有機連結。使用摩爾紋打造的極簡方正結構體,在有侷限性的空間下,彰顯創作者企圖回歸視覺、聽覺、觸覺等當下的跨域身體感知,以藉此改變觀眾與場域的關係。透過此作品在環境尺度上的巨大量體、顏色與材質,以及如何行走、人的重量如何改變地表狀態、與聲響變化等動態性的行為介入,重新喚起因疫情而遭受框限的體感經驗。

     
  • 影音介紹:

Related Items 相關產品

台南市東區中華東路三段44巷7號1樓
回列表